文章分類Article
妨害名譽 | 賠償價目表是真是假?公然侮辱罪怎樣成立?
隨著網路的興盛與快速發展,言論自由的界限經常成為爭議的焦點,尤其是社群媒體上不乏針鋒相對的激烈評論與惡意中傷。近來,網路上流傳著所謂的「公然侮辱價目表」,列出不同侮辱性言詞的可能判賠金額,引發大眾熱議,而隨著社群平台的廣泛使用,許多網友習慣以惡意評論或不實謠言攻擊他人,這樣的行為是否可能觸犯法律?如果散播不實謠言或在網路上進行公開侮辱,又會面臨怎樣的法律責任?本文將聚焦於「公然侮辱罪」的法律要件與實務判斷標準,並進一步比較其與誹謗罪的差異,讓讀者更清楚了解網路言行的法律紅線,避免因一時衝動而惹上法律糾紛。
什麼是公然侮辱?
公然侮辱罪是刑法中為了保障個人的名譽權所設,用來限制他人以公開方式對個人進行有損尊嚴或人格的言行。依據《刑法》第309條第1項規定:「公然侮辱人者,處拘役或9,000元以下罰金。」如果行為涉及強暴手段,例如朝他人吐口水、傾倒穢物或在其住宅噴漆等,則可依同條第2項規定加重處罰,處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15,000元以下罰金。
成立公然侮辱罪的三大要件
依據我國《刑法》與相關實務見解,公然侮辱罪的成立要件有三:一是言行需「公然」為之,二是言行帶有「侮辱」性質,三是被害人須為法律上的「人」,以下針對此三大要件進行說明:
言行必須是「公然」為之:即該言行應當能讓不特定人共見共聞
成立公然侮辱罪的第一要件,是行為人的言行需具備「公然性」,意即該言行需發生在能讓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看到或聽到的場所,例如公園、咖啡廳,乃至網路社群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法院判定此要件的有無時,並不要求事件發生的當下確實有多人實際目睹或聽聞,只要該場所具備讓他人隨時得以進入的條件即可,如在街上大聲辱罵他人,即使辱罵的內容並沒有第三人聽見,依然符合「公然」的要件;另外,在社交媒體中留下的公開貼文或留言,即便只有部分人點擊觀看,也可能構成此要件;反之,若是辱罵行為發生在私人住宅中,因一般民眾無法隨意進出,則當然不具有公然的性質。
言行具有「侮辱」性質:抽象謾罵vs具體事實指謫
侮辱指的是以言語、動作或其他方式,製造足以使他人感到冒犯、不被尊重的情境,包含使用低俗的國罵字眼,如畜生、白痴、三字經等,以及輕蔑性的肢體動作,如比中指、吐口水等。與誹謗不同的是,比起指出具體事實,「侮辱」性質的言行大多是抽象性、無事實基礎的謾罵或貶低,而誹謗需涉及具體事實的指摘,例如指涉某人貪汙、偷竊,或是與他人有不正當男女關係等,都有可能構成毀謗。
被害客體限於法律上的「人」:包含自然人、法人與非法人團體
公然侮辱罪的被害客體限定在法律上的「人」,此處指的不僅是活生生的自然人,也包括依法設立的法人,如公司、協會,以及其他非法人團體,如寺廟、教堂等,例如在網路上惡意將一家公司批評為無良商家,就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法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於法規所保障的名譽權僅限於人所擁有,若侮辱的對象是動物或物品,例如罵一隻寵物狗或物件毫無價值,則無法構成公然侮辱罪。
公然侮辱vs誹謗,傻傻分不清楚?
除了《刑法》第309條所規定的公然侮辱罪,同法第310條另有針對誹謗罪的相關規定,同條第1項前段規定:「意圖散布於眾,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,為誹謗罪。」、同條第3項規定:「對於所誹謗之事,能證明其為真實者,不罰。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,不在此限。」,而公然侮辱與誹謗雖然同屬《刑法》中「妨害名譽」罪章的範疇,但兩者在法律的定義與成立要件上有明顯的差異,以下以表格為大家呈現兩者的不同:
項目 | 公然侮辱罪 | 誹謗罪 |
法條依據 | ||
內容特徵 | 抽象謾罵、貶低他人而與具體事實無涉 | 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的具體事實,但能證明該事實為真且與公共利益有關者,不罰 |
其他要件 | 需符合「公然」要件 | 需意圖散布於眾、有意使多人知悉 |
被害客體 | 自然人、法人或非法人團體 | 自然人、法人或非法人團體 |
舉例 | 罵人「畜生」、「廢物」、「豬狗不如」等 | 指控他人「偷竊」、「收賄」、「搞不正當男女關係」等 |
普通刑責 |
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|
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|
---|---|---|
刑責加重要件 | 使用強暴方式進行侮辱,例如朝他人吐口水、傾倒穢物等 | 以文字或圖畫進行傳述,例如在社群媒體上Po文捏造事實等 |
加重刑責 | 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| 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|
我們可以從表格內容推導出,公然侮辱罪偏重對人格尊嚴的傷害,而誹謗罪則更關注於名譽評價的減損,在實務判斷上,自應根據行為人言行的性質、內容及影響範圍來選擇合適的罪名提告。
網路言行的法律紅線:尊重與守法並行
網路的快速崛起為人們帶來了更多表達意見的機會,但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法律風險。法律固然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,但每個人仍應慎重選擇自己的言語,避免因一時情緒而發表具侮辱性或誹謗性的內容,避免惹上法律爭議。當然,若自身名譽因他人惡意言論受損,也應勇敢依法捍衛權益,及時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,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個人的名譽。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,了解網路言行的法律紅線,才能避免糾紛,共同維護和諧的社會言論環境。